close

2010.06.01

今天,友友打破了三個東西:剛從超市買回來的碟子、阿姨泡茶的茶杯、吃飯的碗;還有,把茶杯裡的水倒得滿桌滿地;前幾天還把牛奶、果汁、倒在榻榻米上。每天吃飯、喝東西,都像在打仗。

有一次,我肚子都快要餓死了,友友吃飯還像蝸牛玩遊戲一樣,慢吞吞又不認真,嘴裡便碎碎念了起來:「友友,你快點吃好不好?媽媽肚子很餓ㄋㄟ,你不吃我要吃飯了,不理你了啦!」

在一旁的友友阿嬤聽見了,就說我很「ㄏㄢˊㄇㄢˊ」(請用台語發音),說能幹的媽媽都會自己先吃飽了才餵孩子,這樣才有力氣。友友阿姨聽見了也附和說她以前餵我哥的孩子都一邊吃ㄧ邊餵,才不用等孩子吃飽了才吃。我解釋:「因為友友吃飯都喜歡自己來,常常弄得整桌亂七八糟的,我要先在旁邊照顧好,自己才能好好吃飯啊!我已經好久沒有好好吃ㄧ頓飯了,才不想邊吃邊餵緊張得要死。」友友阿姨就說那是我不夠厲害啦!厲害的媽媽才不會這樣。

 

今天,友友阿姨又為了友友打破一個碗而在一旁責備了起來。友友阿姨不懂,為何我們就是要給友友磁碗,而不給他塑膠碗?

我解釋:因為那個碗本來不是要給他用的,友友硬要用,我能對他怎樣?

友友阿姨又問:那妳們為何要讓他用那個碗?

我再次解釋:因為友友就是硬要用這個碗?我剛剛不是說過了。

友友阿姨又說:那就是當父母的懶惰麻,不想再去拿一個塑膠碗給他用麻。

我火大了,說:等你將來生孩子妳再好好的教,難道孩子都不能打破碗嗎?

友友姨說:我不是說孩子不能打破碗,而是你要讓他用塑膠碗。

我說:我就是不想用塑膠碗裝熱湯。(因為市面上的塑膠碗再怎麼耐熱我都不信任)

 

然後場面僵硬,火氣充斥在友友媽和友友姨體內。

 

一歲七個月的孩子,手的協調能力本來就還在進化中,會打破東西或是翻倒飲料本來就是生活中常常會發生的事情,大人們除了教導、協助外,當然是提供安全的器皿最方便了。

如果要說懶惰,使用安全的器皿才是真的懶惰吧!因為打翻了不會破,不用收拾碎片,也不用擔心孩子會割傷手。如果用磁碗,打破時首先要先擔心孩子是否會割傷,再來要先收拾碎片,接著要小心翼翼抹掉角落裡更細小的碎片,最後再抹乾淨桌上、地上、榻榻米上的湯湯水水。這一整個程序下來,真的是累死人了。

然而,對孩子來說,難道他沒有從打破事件中學習到任何經驗嗎?他每打破一次,就會知道,要小心自己的手腳不要被割傷、以後拿杯子或碗要再小心一點,因為杯子和碗掉下去是會破掉的。這些概念不就是生活經驗的累積而建立起來的嗎?就算打破了東西,難道我們處理的態度就只有責備嗎?

我們常常不允許幼小的孩子犯錯,因為那會製造很多麻煩。最近我常在想這個問題,大人們常對孩子說的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,不就是希望孩子最好乖乖的都不要犯錯嗎?但是,什麼才叫做犯錯呢?不合常規的就是錯、不合大人的期望就是錯、不是正常的使用工具就是錯、不符合社會的規範就是錯………

幼小的孩子哪裡知道什麼才是錯?一定是從生活經驗的每次錯誤中,經過大人們的提醒和教導,或是他自己的學習體驗,才知道什麼是「正確的方向」吧!如果都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,他哪來的學習經驗呢?

當然,孩子不可能教一次就懂,一定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,最後才能邁向成功吧!如果每次做不好或是方向錯誤就斥責,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會受到打擊吧!大人們面對新的事物都沒把握可以學習的很好,更何況是幼小的孩子,對他們來說,這世界的所有事物都是需要學習的啊!

身為一個新手媽媽(其實也不怎麼新了),不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事情而為他辯駁,只是覺得週遭的人能不能多給些支持,而不是責備;多些關懷,而不是比較。就像我已經很認真的在餵友友吃飯時,如果孩子還是把碗打翻了,能不能不要再說些風涼話,只要一句「沒關係,碗再買就好」這樣的話,我就會覺得再辛苦都沒關係,不然當媽媽的只會覺得,自己真的很失敗!

1.JPG 

友友很喜歡玩友友阿姨泡茶的杯子,這天友友阿姨不在,友友玩得很盡興。

 

2.JPG 

友友試著把杯子排成一排。

 

3.JPG 

排好之後還要我看看他的傑作。

 

4.JPG 

最後再加個馬克杯,全部的杯子排排站,友友很開心。但是像這樣把杯子排在桌子邊邊,沒幾個父母有勇氣讓孩子這樣玩吧!不過,我大膽的讓友友這麼做了,還發現他找出了杯子的關聯性,那就是從最大排到最小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友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