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.04.19

最近,每天都在教養的事情上天人交戰。

因為讀了《愛和自由》這本書,才驚覺我們對孩子的教養,總是停留在好幾世紀以前的父權傳統方式裡,如此一代一代的循環,也一代一代的荼毒孩子的心。我想起以前帶漢宇和威圻的態度,不禁感到慚愧遺憾,沒能及早發現自己的問題,而讓他們承受著被壓抑、奴役、剝奪、控制等等的狀態,表面上好像是為他們好,其實是為了大人自己的掌控欲。

雖然愛,但是方式和態度不對,一切都是枉然,甚至會得到反效果。因此,我不想再重蹈覆轍,不想再讓友友成為下一個實驗者。

每天,我都注意著自己在教養上的問題,是否又掉入傳統窠臼裡的錯誤;是否沒有站在友友的立場,去想想他真正的意圖;是否制止他的許多行為,只是為了避免惹上麻煩;是否強迫了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;是否暗示他太多應該要遵守的規則,但那只是成人認為的道德標準;是否不夠敏銳的觀察,友友言行背後的意念……?

為了突破自己的刻版教養,和家人及身邊的人很容易就產生了衝突。是想法上,也是作法上的衝突。例如,孩子打破了杯子,家人馬上大聲斥責,或是表現出很生氣的模樣。對友友來說,他還在摸索,對杯子的認識也還不夠完整。他知道杯子的概念,但是他知道杯子的材質、形狀、重量的不同嗎?他是否會對塑膠杯和玻璃杯、陶瓷杯感到錯亂?同樣都是杯子,為何塑膠杯摔了不會破,而玻璃杯和陶瓷杯一摔就破,所以大家看到他拿起玻璃杯和陶瓷杯就特別緊張?當他看到大家緊張的態度,是否知道大人真正在乎的是什麼?對他來說不都是杯子嗎?所以當他摔破了杯子,大人的責罵對他來說,是否太過沉重而無法承擔?也因為大人的斥喝,是否就傷了他的心,而影響他對事物的判斷能力,進而影響智力的發展?

這只是生活許多事物中的一小件事,但深入其中思考,就能知道大人們犯了多少的錯誤。

也因此,我開始小心翼翼地,對友友的每件事情都經過思考,才決定要怎麼對待他。然而,深入我們骨子裡的傳統教育,荼毒我們太深太久了,在孩子每個行為當下,我們還是不免會反射性的說出「不可以」、「不行」、「不要」等等負面的言詞,說完之後,我總很遺憾自己又說出那樣的話,於是又馬上改掉自己說話的語氣、用語。

心裡的交戰可想而知,因為太具有挑戰性了,所以每天的心跳都忽快忽慢,彷彿一場三溫暖,刺激不已。雖然很累,但我卻很高興,自己有了反省的第一步。畢竟,愛孩子,不是用嘴巴說,而是要真正去認識孩子,並改掉自己錯誤的教養方式。

a拷貝.jpg 

最近友友對我在做的事情都很感興趣,像是煮飯時,他一定要我抱著他,再給他一根鏟子,他要學我「煮飯」;洗菜時,他要我抱他上來看我洗菜,我給他一張椅子,讓他站在上面,再給他馬鈴薯,要他自己洗看看。他非常專注的洗著馬鈴薯,或者是他專注的看著水流在馬鈴薯上面的樣子,總之,他專注於他在做的事情,這就是累積生活經驗。然後,他又想幫忙洗碗,我也讓他試著洗洗看。友友爸說他根本是想玩水吧!我則認為,他是真的樂在他的工作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友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