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可以確認,友友不是文靜的小孩,除了看電視,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動。

我煮飯的時候,喜歡幫忙洗菜、洗碗、洗鍋子(其實根本就是想玩水),

看見切好預備下鍋煮的菜,也學我撕來扯去的「揀菜」。

做完他的工作,又開始開櫥櫃拿出鍋碗瓢盆,學媽媽宴客時大方的擺滿桌的樣子。

「媽媽你看,好多碗ㄟ!」擺完桌,還要我欣賞一下他的傑作。

然後再把他的湯瑪士小火車放進碗裡面,用鍋蓋蓋起來。這是要煮火車嗎?

更不用說,去公園玩的時候,哪可能靜靜陪著我欣賞花草、撿拾果實啊!

非得要玩個好幾回合的溜滑梯、轉轉輪、爬爬樂......

1.jpg

 

 

 

其實,有哪個孩子不好動的呢?哪個孩子會不喜歡去公園玩樂?

在家的時候,沒有可以跑跳的空間,當然就玩弄所有可以玩弄的東西,這是探索、觸摸、體驗、模倣。

在公園的時候,可以大顯身手,就盡情的伸展肢體,感受空間和天地。

2.JPG 

 

 

 

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自由,兩個人有兩個人的互動,三個人有三個人的快樂,

沒有人規定,一定要怎麼玩耍才是正常、才是比較符合好孩子的條件。

在家就跟媽媽玩、跟玩具玩、跟書玩、跟生活用品玩;

去公園就交朋友,短暫的相處也能學習人際關係、社交能力。

也不該有人定義,只有安靜乖乖坐著的小孩才是好孩子,

好動的孩子是為了學習、消耗能量、用身體認識世界。

3.JPG 

 

 

 

 喜歡動的孩子更容易受傷、打翻碗盤、損壞物品、觸摸身旁的事物;

喜歡安靜的孩子比較容易得到讚賞、學會規矩、做完該做的事情。

  友友是比較喜歡動的孩子,我小時候是比較喜歡靜的孩子。

 友友很容易被大人責備,我小時候很常被誇獎安靜乖巧、循規蹈矩。

友友常常不按照常規出牌,而我小時候幾乎很少犯錯。

儘管如此,我也不會希望友友變成安靜的小孩,乖乖坐著不要亂動。

 反而要跟著他的步伐,到處走走跳跳、認識新朋友、新事物。

4.JPG 

 

 

 

因為他,我也變得喜歡到戶外活動;因為「不乖」,我也跟著不受世俗規範。

為了讓友友交新朋友,我開始主動向陌生人打招呼;

為了教友友認識新事物,我也跟著嘰嘰喳喳說個不停。

想要拍下友友的身影,只能跟上他的速度;想要聽懂他的問題,只好不停的打開耳朵用心傾聽。

如果跟著我的步伐,友友一定變成大悶鍋、心情一定很鬱卒,

但反過來跟著友友的腳步時,我反而學會了很多事情。

5.JPG 

 

 

 

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,而不是試圖讓他變成你想要的樣子。

想要教會孩子什麼,反而常常是孩子教會了我們什麼。

你想要的孩子是什麼樣子?是好動的還是安靜的?

 

我聽說過,其實好動的孩子是更聰明、更有創造力的孩子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友友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